2007/02/23

OURS

几年前,一个纯真的小女孩提议将“我们的”作为校文学社的名字,大家笑了,那么温馨,从此文学社便成了一个家,她是那些热爱文字、信仰文字的孩子们灵魂的归宿。
“我们的”多么响亮,多么豪迈,多么平凡、质朴,多么平易近人。每个社员都将这颗精神的种子埋藏在心底里,萌芽、成长,直至成蕴,终于葳葳荏荏、芳香四溢。这种精神蔓延开来,默默地、无声地滋润着附中学子们,她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,就如我们的指导老师黄玉峰所言:
“我们的”是主体意识的觉醒,是告别少年的独立宣言。
“我们的”体现了青春的共性,折射出个性的光芒,她不会人云亦云,不会随波逐流,在她的字典中,只有“不和众器”,“独立特行”。
“我们的”世界没有功利的考虑。
“我们的”内心没有世俗的污染。
“我们的”天地没有为平庸留下地盘。
“我们的”代表真、代表美、代表善。
“我们的”是自由放飞的空间,是“原创”的代名词。
“我们的”是我们成长的见证,是我们共同的日记本,她将把我们不羁的思绪、火热的情感、鲜活的生命记录在案。

这些或许就是我们办社以及创刊的宗旨,但是就如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一样,深入到每个社员的内心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我们要将这些可贵的思想传达给每一个人。
于是在去年的4月到6月这段时间里,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去完成这份“我们的”礼物,我们的情感、思想和创作欲望,如烟霭般缱绻,消融在社刊的字里行间中。

黝黑色的封底不是凝重,是深刻;专家级的排版不是形式,是气质。
“士之读书治学,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”,寅恪先生不畏权势,竭力传达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。
“凋零是造成伤口,反凋零是抚摸伤口”,主编水非记录下了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一种情感、一种体验,以别尔嘉耶夫的话来说就是“对死亡的体验”;以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“天地曾不能一瞬”。感性的女孩最后辍笔,“伤口抚摸多了,也会有感情的。”
“他在阳光重现的时候自杀,他在弟弟的女人怀孕的时候离开,”麦子在《音乐之魔》中写道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法拉内利深深吸引住时,女孩却体会到了身为哥哥的里卡多的痛苦,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诠释了人性中最感人的一面。
“像水一样漂泊,无论是江南的水,还是塞纳的水,她确信,这是她的生命姿态。”一个浪漫女孩的梦想,对爱的信仰、对漂泊的渴望,构成了心中隐约的矛盾。颖颖用其独特的文笔描绘了又一幅爱的画面。

还有创作热情不断的月月、骨灰级的大姐头、淡淡的knot、装瞎的Blinde、才女泱泱……这些就是社刊的作者们,最质朴、最纯真的他们,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。
末了,激情褪去,自己有点惋惜,若此文早点完稿,或许还能代替寅恪先生,成为社刊的卷首语,呵呵,也罢,也罢。

3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我什么时候变成骨灰了...呵呵
这里的人证码好长啊!!
祝好!!

LS said...

这个,那个。我只知道bbs ours是一个十分好的动漫论坛。所有动画都是到那里看的~~

ICeLeGeND said...

我今天刚刚看了圣斗士冥界后章的六集 发现看多了没意思~